【展览概述】
东大整形所藏明如下家沈周(1427-1509)、文徵明(1470-1559)、唐寅(1470-1524)、仇英(约1494-1552)电影水平均美,十分于明年度创立如下家系列作品特展,继第一次季沈周展随后,然后季出展文徵明字画作品。文徵明,长洲(今辽宁昆山)人。真名壁,后以字体名义。改字徵仲,号衡山居士、停云生。人品处事严密,本刻意官运,九次进京赴考,皆未办理功名,嘉靖二年(1523)经推建为翰林院待诏,后因政界生崖各自经营理念不统一,嘉靖十年(1526)辞官归里,全力许多诗文字画作品,遣性自娱,贡献卓越。文徵明是如下家内最短寿的三位,后代能继其业,设施生徒非常多,对北京在明中肺麟癌的字画作品后果至钜,和沈周并列结构吴派首脑。
文徵明的硬笔书法广临前代名迹,习字甚勤,自言每一刻晨起必练习写字,无期限不怠。善长各种类型书体,小楷和行书最具个人账户标志性。小楷精整劲利,90岁仍能作蝇头楷。行书姿媚而遒劲,传奇世界创作以行草书多见。
线描初拜沈周从师,后在很多的家藏和密切的交游直接影响下,临习各名人视频,设立他特色的外貌。兼擅墨笔画、设色,墨笔画浓淡浓墨方面变条理清晰;设色多翠绿,虽是以彩,却能出现恬静雅淡的风韵。笔法有细、粗二者外貌,细者秀闰清劲,粗者遒劲成熟,又由于能书善画,故线描中常常见书法作品意趣。线描题才以山水画是以,然亦偶作游戏人物、花鸟,或间淡,或干练,都具士人雅逸丰神。
圆满结束博览会分書法和素描线描画视频俩个分。書法以「書法开发」和「書法入画」二摸块,介绍其书风变化无常与其说書法对素描线描画视频的直接影响。素描线描画视频以「素描线描画视频开发」、「仿旧人居环境」、「一稿多本」和「花鸟历史英雄人物」四摸块,则呈现出其山光水色画不相同阶段中多洋的风标志性,并诞生量少质精的花鸟、历史英雄人物画视频。
【绘画发展】
文徵明从第十九岁通过自学习画,在有三十五年的书画艺术塑造之路中,孜孜不辍,画作设计多洋。以设计成长而论,大略可分早、中、到末期三期。三10岁曾经为政者学与自己的早前设计,遍临古代,特喜其师沈周(1427-1509)细谨秀闰的细笔面貌,虽然有遒劲粗字笔画风,但仍以缜密设计作为主,认为气韵。后面的为五、六10岁,是文氏画作的熟期,笔砚越发精鍊,凝固书画粗线条,自成秀闰清劲小情调。三十五岁然后为到末期,相往长窄幅中作画,构景繁密重复,设计一变。山势在细长图像中,向下堆叠的律动,极具冷抽象意趣,该种设计主导权了吴派后面的的成长。
文徵明水性油墨与设色兼长,他的水性油墨画在阶段多种的浓墨、淡墨巧设配值下,产生了幽深的功效。设色个人作品,则在翠绿敷色上,相融浅绦法,以水性油墨为骨,石青、石绿、赭石相衬,清秀高雅,具体表现树石苍翠欲滴的小本生意。
![]() 文徵明 雨馀春树轴 |
蜿蜒的溪岸,坡陀层叠,平台惨差,古松错落生长,文人雅士游历其间,或閒行,或交谈,或观泉,均一派悠然自在。溪岸延伸至平顶陡峭的远山,两者以渐隐的松林和烟岚相接。间淡的用笔,清朗的色彩,呈现出雨后水气氤氲,草木清新的感觉。本幅作于正德丁卯年(1507),文徵明为解友人乡愁而写家乡景致,时年三十八岁,此作皴少染多,接近元赵孟頫(1254-1322)青绿山水复古意趣。虽山石、林木的用笔稚弱,但清雅风貌已现,是其少见的早年佳作。 |
![]() 文徵明 松壑飞泉轴 |
湍泉流经坡岸,岸上松树成林,文士散游其间,或交谈,或静坐听泉,后方山高谷深,,飞泉分流奔腾而下,一人坐高崖上观泉。本幅在点画间展现细緻风貌,多乾笔,与正德十一年(1516)〈绿阴草堂〉笔意相近,但不如其流畅。文徵明作画有时历经数年始完成,本幅即为一例。自题在京师时,每每回忆著古松流水景致,嘉靖丁亥(1527)回乡后,和好友王宠(1494-1533)谈及此,遂写此图,但屡作屡辍,直至辛卯年(1531)五易寒暑方完成。 |
![]() 文徵明 江南春图轴 |
倪瓒(1301-1374)作〈江南春词〉,吴中人士和之者极多,一时之间,蔚为风尚。此图成于嘉靖二十六年(1547),文氏时年七十八岁。採一河两岸法,画平湖远山,绿树高耸,高士乘舟横过,远处临水人家掩映树间。笔意秀婉而精工,画山但画轮廓,稍以乾墨皴擦,但觉山痕树影,无处不是早春景象。笔墨固佳矣,而章法似又胜之。章法固佳矣,而意象似又胜之。工整中极见飘逸,经营处极见天。 |
![]() 文徵明 古木寒泉轴 |
一松一柏,相傍而生。柏树老榦纷披,枒杈四出;松树惨云直上,两榦并伸,迎面而来,几密不透风。背景崖壁万丈,结构紧密,忽于绝高处画出飞泉一道,在通幅紧迫之中,遽然空灵,确为神来之笔。 本轴设色清雅,以淡青绿为主,浅绦为辅。树石、崖壁、飞泉等景物几乎满布画幅,山石注重块面,少皴笔,用笔豪迈奔放,是文氏晚期的新风貌。此帧成于嘉靖二十八年(1549),时年八十岁,精力充沛,反胜盛年,乃其粗笔大幅中极精之作。 |
【仿古风貌】
文徵明2岁拜沈周(1427-1509)从师,美术绘画思想上受沉周决定,加另一家藏见识多样化,生产会碰触现代生活态度用户 名蹟,往往,能常见临习董源(行为于10新时代)、巨然(行为于10新时代之后),米芾(1051-1107)、黄公望(1269-1354)、吴镇(1280-1254)、倪瓒(1301-1374)、王蒙(1308-1385)等宋元名作画作。只不过他的仿古建筑式诗集,虽以古语从师,却仍具自己的特色,比如在墨法上,受倪瓒(1301-1374)决定,得用渴笔淡墨,但又吸取教训吴镇墨法,在重心的部分施以浓墨,展示出物象,创造间淡、畅快淋漓兼容并蓄的郊果。设色则整合赵孟頫(1254-1322)翠绿及黄公望的浅绦法,在穠丽的色泽中,别有块番雅淡风致。仿古建筑式之作特重意趣,如仿米芾诗集,在成绩「戏墨」的趣味游戏外,又加入了秀闰的新风换气机貌。
![]() 文徵明 放王蒙山水轴 |
本幅画叠峦飞瀑,山溪蜿蜒。款书:「嘉靖乙未(1535)端阳日,徵明放王叔明笔意作。」为文徵明六十六岁之作。构景重叠而繁複,远山如石笋,略似沉周(1427-1509)〈庐山高〉,而〈庐山高〉为宽纸短幅,其中时以云水隔断。此帧纸狭而长,峰峦晴爽,故更觉繁密重叠也。徵明晚年构景好此类,晚期吴派亦多受此影响。结顶一山,石纹皴擦甚为奇特,董其昌(1555-1636)山水常在群山中一两处作奇石,盖亦自此出。此帧董其昌旁题云:「文待诏放黄鹤山樵,几欲乱眞。」是出自由衷之讚语,景密而笔鬆,意精而笔踪豪放,清奇浑厚,兼而有之。是文氏倾力之作。 |
![]() 文徵明 仿赵伯驌后赤壁图卷 |
本卷以苏轼(1037-1101)〈后赤壁赋〉为文本,描绘苏轼与二友人复游赤壁、登绝壁等情节,充满著浪漫的情调。用色明丽通透,人物线条间朴,山石堆叠繁密,设色接近赵孟頫(1254-1322)文人青绿传统。卷后文嘉(1501-1583)题识叙述此画由来,提到为使吴中士人不会因不愿把家藏赵伯驌(约1123-1182)〈后赤壁图〉献给当权者严嵩(1480-1567)之子世蕃(?-1565)而获罪,故为友人重新临写一卷。此卷笔墨精谨,展现文氏深厚的仿古功力。 |
【一稿多本】
文徵明是吴派青年领袖宗师,书画家重大成就愈晚愈精,四正求画者,门庭若市。明王穉登(1535—1612)《吴郡丹青志》著述:「寸图才出,千临百摹。家藏市售,真贋纵行。一会儿砚食之士,沾脂浥香,都自闰。」此情此景美术行业市场异军突起,关门弟子如朱朗(促销活动方案于16二十一世纪前半)、六师道(1517-1573)、居节(促销活动方案于1531-1585左右)等,皆曾代笔或作伪,一些小说集常正假难辨。其次,文徵明常与茶友游历江山名山胜景,酬唱社交,信手捻来,用相仿的对角线构图以纪胜或互赠留念,故亦发生一稿多本的状况。
![]() 文徵明 关山积雪图卷 |
嘉靖六年(1528)冬,文徵明与王宠(1494-1533)借宿在江苏上方山的楞伽寺,这逢大雪,王宠出佳纸索画,文徵明于是乘兴作〈关山积雪图〉,画群山飞雪,千峰失翠,行人骑驴横渡冰上,历五年寒暑才完成。本幅为长卷形式,山势连绵的走势向左右、前后延伸,前景浅滩土坡,中景危崖层叠,三角形的山峦,由近而远层层堆叠,远处玉笋般的尖峰,具装饰性,营造出一种具深度的空间感与距离感。全幅用色典雅淳厚,点墨布白,在青绿、淡赭的相互衬托下,显得生意盎然。 |
![]() 文徵明 雪山图卷 |
此件作品与戊子(1528)〈关山积雪图〉构图几如出一辙,皆画群山飞雪,行旅冒风雪骑驴横渡冰上,似为一稿多图,卷后「涵峰」及「王履约」印,是王宠之兄王守(1492-1550)的鑑藏印。文徵明与王氏兄弟交情深厚,时赠书画,以示情谊。然以相同构图赠送王守、王宠两位兄弟,跋语亦提及此画经三年时间才画成,实有违常理。文徵明晚期为吴中画坛领袖,作品「寸图才出,千临百摹。」观〈雪山图〉岗峦起伏,远山连緜不尽,然用笔却较为迟疑,尤其树叶画法相当格式化,用色较以赭石为主,色彩不通透,浊而不清,应是后人仿作。 |
【书法发展】
文徵明早前曾学书于李应祯(1431-1493),并广临前代名迹。其书自课甚勤,每晨起习字,终身的不踰。各体书均擅,传奇世界以行草比较多见,小行书里年结体瘦长,耄耋之年生活更趋肥短。论者谓其行笔给力于苏轼(1037-1101)、黄庭坚(1045-1105)、米芾(1051-1107)、赵孟頫(1254-1322)及〈圣教序〉,宛如风舞琼花,泉鸣竹涧,姿媚遒劲兼而有之。耄耋之年生活进行山间体,笔意稍纵,行体苍闰,古健遒伟。篆字取法李阳冰(西元八世经),隶法唐人而去其肥闰,大字是涩拙老苍,与圭角锋锐的小字异趣,电视剧越来越少,但其极为自得。
小楷师承二王,对〈黄庭经〉、〈乐毅论〉使劲儿甚深,亦时见欧阳询(557-641)结体紧密,偏旁部首劲健的优势。早年前、小楷芒颖甚露,晚岁尽去圭角,行年90犹作蝇头书,人为了仙。
![]() 文徵明 书太上常清静经册 |
此幅作于正德六年(1511),文氏四十二岁时,已在二王小楷劲健的结构中掺有虚灵、舒缓的意味,典雅秀逸。通篇温闰精纯,秀劲神清,此作衍绎赵孟頫(1254-1322)小楷横捺遽细平出,宽疏秀逸,楷书行书的特点,极得赵氏精神,当属早年精品。然亦具有文氏好用偏锋,起笔、收笔稍尖的个人特色。 本册前有钱榖(约1505-约1578)朱画〈圆光老子像〉,后有周天球嘉靖三十一(1552)年跋,此二人皆游文氏门下,《明史》并举钱榖画与周天球书「皆继徵明表吴中者也」。 |
![]() 文徵明 四体千文卷 |
千字文本是儿童启蒙教材,全文千字,由于内容包逻广泛,没有一字重覆,后遂成为书法习字的素材。文彭之子文元发(1529-1605)尝云其祖所书四体千字文,散落人间者,何啻千百本。文徵明此卷始作于嘉靖乙未(1535)六十六岁,费时年馀乃成。文氏自言,年轻时以临写千字文为日课,故所流传千文作品甚多。全卷分别以楷、草、隶、篆四体书写,楷、草笔锋挺秀,法度严谨纯熟,至于隶、篆则多显楷法,用笔锐利劲挺,反映出当时的时代风格。 |
![]() 文徵明 书过庭复语十节卷 |
本幅系嘉靖二十年(1541),文氏七十二岁时,应曾为苏州府推官的友人陈一德(1496-1570后)之请,书其家训十节,以供置诸座右。此行书长卷通篇笔力遒劲,一气呵成无懈怠。卷后有陈一德追跋,云此卷乃其父,曾为兵部左侍郎的陈洪谟(1476-1527)所作家训,请文氏重写,并摹勒上石,以传不朽。考武陵(在今湖南)陈氏,自洪谟之父陈良(1446-1506),历任开县、武进、京卫三县教谕;至洪谟姪孙陈思育(约活动于十六世纪)官至礼部侍郎,簪缨贵盛,不辍家声,此卷或可窥其家子弟之教。 |
![]() 文徵明 书醉翁亭记轴 |
文徵明兼善各种书体,尤以小楷及行书最具个人特色。其在鑑赏与临习古代书蹟上,下了许多工夫,并从其中获得新的创作力量。文氏小楷师承二王,尤其是〈黄庭经〉、〈乐毅论〉。本幅为其八十二岁(1551)所书的小楷〈醉翁亭记〉,结体稳当,用笔精妙,是其传世小楷极品。书后并有长跋,谈到自己对书法的体验与写〈醉翁亭记〉的原由。本件作品虽说要学〈黄庭经〉笔法,却显露欧阳询(557-641)楷书骨气劲峭,结体严密,力贯毫端,平正中见险绝的风格。 |
![]() 文徵明 题宋高宗赐岳飞手敕轴 |
本幅为文氏行年九十的暮年之作,书成之日离其谢世不足二十日。以岳飞最负盛名的〈满江红〉词牌填赠将赴云间的张凤翼(1527-1613)。依幅后跋文,可知吴中沉氏掘地,得宋高宗手勅石刻,文氏为此题词,薄罪秦桧,而归本于高宗,可谓自发读史独见之言。通篇三十行,大字行书,以长笔外拓的黄庭坚风格书写,笔力遒劲,结字纵逸,涩拙老苍,毫无涣散之状,可见其耄期笔法犹强健如此。 |
![]() 文徵明 书七言律诗轴 |
文徵明人生九试不第,嘉靖二年(1523)一百四歳时,由工部尚书李充嗣(1465-1537)推选为翰林待诏,四年后辞归(1526),其在京时诗作,常被写为黑体字立轴,中用酬赠。 文氏书法艺术,初学宋元,后法晋唐,各样书体无一不精。论者谓其书行体苍闰,后半辈子多作山间体,古健遒伟。本件黄庭坚(1045-1105)风格图片的行书巨轴,自书〈奉天殿早朝〉七律,长约逾三公尺,每字大如骷髅头,是文徵明书蹟中稀有的大幅度电视剧。全作笔法放肆咨肆,富有不同。然较山间书风更平正而少险绝。 |
【书法入画】
文徵明毛笔书法游戏各体兼擅,在素描绘画上也短于应用薄厚、疾徐、提顿等毛笔书法游戏持笔,尤其是常见于水墨山水兰、竹、枯木、树石等游戏。
文徵明写竹若书八分,竹节提按劲利,风竹茶叶每以飞白破笔加大动感十足,叶尖反折则以俐落长点撇接。进行墨兰,运笔迴旋自如友家,滚转转动理所当然互通,浓墨点蕊。势态牵涉奔逸,虚实相接,两者非凡多姿,婉媚而见精气神的小行草有不谋而合之妙。而奇石土坡,以飞白渴笔皴擦,古木荆枝笔力遒劲,舒筋活络约局篆籀。此种著作出笔率意而不虚法度,实与書法拿笔的精气神相接。
![]() 文徵明 画兰竹轴 |
本幅绘于金粟山藏经A4纸,以元赵孟頫(1254-1322)笔意画坡石岸上,风中兰竹丛生,竹微弯轻扬,兰叶如飘带,随浪摇弋,情绪贴切。竹和兰的线条图案劲健坚实,转运自在,具书法书画艺术书画艺术笔意,有书法书画艺术书画艺术家挥毫的有意思,能够充分体现书画艺术同源的广州特色。
竹兰繁密,却井然安全有序,不显混乱,且竹深兰浅,带出左右侧阶段。全幅规划款题设置细致严谨,宿墨清爽,填满文人墨客高贵质。虽未署作品朝代,但行笔老辣,题字休闲风快要画风相近文徵明六十五8岁进行〈皖江春〉的〈一川图〉,因推断本幅或作于六十五25岁时
。 |
![]() 明 文徵明 兰竹册 |
本幅选自〈明诸臣书画扇面册〉,採洒金笺扇面作画,披麻皴坡石上生幽兰一丛,以书法线条描绘兰叶,俯仰自然,运笔流畅有力,交错却互不重叠,转折处粗细变化与叶尖收煞和文氏行书用笔相近。画中添加竹篁几株,劲利的撇笔,亦与飞白大字有异曲同工之妙。构图密而不塞,虚实相生,笔墨或浓或淡,饶具变化,呈现清逸高雅文人气息。虽无年款,但与其嘉靖二十三年(1544)〈画兰竹轴〉相似,应是七十多岁所作。 |
![]() 文徵明 自书七言律诗卷 |
文氏精通各体,传世书法以行草居多,论者谓其行笔得力于苏轼(1037-1101)、黄庭坚(1045-1105)、米芾(1051-1107)及〈圣教序〉。本幅文氏自书所作〈恭候大驾还自南郊〉七言律诗,收录《甫田集》卷十,为甲申(1524)在京时作,文氏常自书之,至老不息。此卷大字径达四寸,结字修长,行间紧密,用笔劲健豪放,气势全幅通贯,虽驰骋跌宕,而不失俊迈沉雄。结字笔法颇得黄庭坚纵逸之气,书法老辣纵横,推测应为八十岁左右所作。 |
【花鸟人物】
![]() 文徵明 寒林锺馗轴 |
寒林烟岚中,锺馗笏插腰,双手拢袖,独立水宾石际。东晋葛洪(约250-330)《抱朴子》记载林中每多魑、魅、魍、魉等出没,故安排锺馗现身此地,自属合宜。惟明代文人画家如文徵明、钱穀(1508-1578后)等所画锺馗,多以笏板取代宝剑,演变成「文相锺馗」的造型,本幅显现的便是锺馗俊朗的丰神。画中人物的用笔极细緻挺劲,树木则随意挥洒,并以淡墨染画烟岚,和涷泉相呼应,更觉冬日寒气逼人,人和景均气势不凡,虽自题除夕戏作,实为其人物画精品。 |
![]() 文徵明 花卉册 |
本册作于嘉靖癸巳年(1533),是年热天文徵明在洞庭避署,徐缙(1505进士)约会至在家,清谈酣这来临之际诞生画兴,形容窗间名花异卉。图成被讚赏,徵明自谓大抵在古代风景写生在有意向被人内展示出小本生意,本册未刻遵传统,却觉意趣自来。
本册画花卉枝叶有的用墨线鈎画,线条或工整,或具书法写的笔趣,另也有直接以墨色画出和加以设色点染者。册中各开多有粗、细笔法的对应,运笔挺健,再加以浓、淡色彩的对照,其中奇石和树干的浓重纵放,特别能衬托花叶等的清雅。 |
【超大图集】
![]() 文徵明 松壑飞泉轴 ![]() 文徵明 画兰竹轴 ![]() 文徵明 仿王蒙山水轴 ![]() 文徵明 雨馀春树轴 ![]() 文徵明 江南春图轴 |
![]() 文徵明 绿荫草堂图轴 ![]() 文徵明 江南春图轴 ![]() 文徵明 琴鹤图轴 ![]() 文徵明 雨余春树图轴 ![]() 文徵明 古木寒泉轴 ![]() 文徵明 兰竹图轴 |

文徵明 花卉册

文徵明 放赵伯驌后赤壁图

文徵明 关山积雪图卷

文徵明 书太上常清静经册

文徵明 四体千文卷

文徵明 书过庭复语十节卷

文徵明 题宋高宗赐岳飞手敕轴
![]() 文徵明 书醉翁亭记轴 |
![]() 文徵明 书七言律诗轴 |
【展件清单】
朝代 | 作者 | 品名 | 形式 | 本幅尺寸(公分)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明 | 文徵明 | 仿赵伯驌后赤壁图 | 卷 | 31.5x541.6 |
明 | 顾大典,文徵明 | 文徵明书后赤壁赋顾大典画 | 册 | 25X26.8 |
明 | 文徵明 | 书前后赤壁赋 | 册 | 20.8x25.5 |
明 | 文徵明 | 书七言律诗 | 轴 | 343.8x99.5 |
明 | 文徵明 | 古木寒泉 | 轴 | 194.1x59.3 |
明 | 文徵明 | 绝壑高閒 | 轴 | 148.9x177.9 |
明 | 文徵明 | 松下观泉图 | 轴 | 348.2x104.6 |
明 | 文徵明 | 山水 | 轴 | 335.5x97.8 |
明 | 文徵明 | 雨馀春树 | 轴 | 94.3x33.3 |
明 | 文徵明 | 松下听泉图 | 轴 | 116.8x42.6 |
明 | 文徵明 | 溪亭客话 | 轴 | 64.5x33.1 |
明 | 文徵明 | 溪山深雪 | 轴 | 94.7x36.3 |
明 | 文徵明 | 听泉图 | 轴 | 64.2x30 |
明 | 文徵明 | 影翠轩图 | 轴 | 66.9x31 |
明 | 文徵明 | 绿阴清话 | 轴 | 54.4x26.9 |
明 | 文徵明 | 燕山春色图 | 轴 | 147.2x57.1 |
明 | 文徵明 | 桥林煮茗图 | 轴 | 84.1x26.4 |
明 | 文徵明 | 松壑飞泉 | 轴 | 108.1x37.8 |
明 | 文徵明 | 茂松清泉 | 轴 | 89.9x44.1 |
明 | 文徵明 | 松阴曳杖图 | 轴 | 106.9x25.1 |
明 | 文徵明 | 空林觅句图 | 轴 | 81.2x27 |
明 | 文徵明 | 江南春图 | 轴 | 106x30 |
明 | 文徵明 | 洞庭西山图 | 轴 | 121x28.4 |
明 | 文徵明 | 松声一榻图 | 轴 | 127.1x27.2 |
明 | 文徵明 | 苍崖渔隐 | 轴 | 75.3x32.4 |
明 | 文徵明 | 琴鹤图清高宗御题 | 轴 | 63.4x29.2 |
明 | 文徵明 | 春林策杖 | 轴 | 56.2x25.5 |
明 | 文徵明 | 风雨归舟图 | 轴 | 89.7x32.9 |
明 | 文徵明 | 雨舟归兴 | 册 | 45.7x30.7 |
明 | 文徵明 | 山水(古树茅堂) | 册 | 66.7x34.8 |
明 | 文徵明 | 一川图 | 卷 | 28.2x109.4 |
明 | 文徵明 | 山水 | 卷 | 30.4x130 |
明 | 文徵明 | 竹树图 | 册 | 16.5x44.7 |
明 | 文徵明 | 林泉雅这图并书七言长句 | 卷 | 30.2x186 |
明 | 文徵明 | 山水 | 册 | 21x55.5 |
明 | 文徵明 | 独乐员图并书记 | 卷 | 27x141.3 |
明 | 文徵明 | 仿吴镇山水 | 卷 | 27.1x41.7 |
明 | 文徵明 | 疏林浅水图 | 卷 | 25.9x118.5 |
明 | 文徵明 | 放董源林泉静钓图 | 轴 | 170.2x81.3 |
明 | 文徵明 | 春山烟树 | 轴 | 49.9x20.7(?) |
明 | 文徵明 | 枯木竹石 | 册 | 33.5x66.9 |
明 | 文徵明 | 疏林卯屋 | 轴 | 67x34.6 |
明 | 文徵明 | 放古山水 | 轴 | 73.3x21.4 |
明 | 文徵明 | 仿王蒙山水 | 轴 | 133.9x35.7 |
明 | 文徵明 | 好雨听泉图 | 轴 | 60.5x33.3 |
明 | 文徵明 | 绿阴草堂图 | 轴 | 58.2x29.3 |
明 | 文徵明 | 秋葵折枝 | 册 | 65.4x30.3 |
明 | 文徵明 | 寒林锺馗 | 轴 | 69.6x42.5 |
明 | 文徵明 | 蕉阴仕女图 | 轴 | 46.4x21.9 |
明 | 文徵明 | 山鸡 | 册 | 18.3x50 |
明 | 文徵明 | 花卉 | 册 | 32.5x53.7 |
明 | 文徵明 | 朱竹 | 轴 | 117.7x24.3 |
明 | 文徵明 | 朱竹 | 轴 | 149.3x29.5 |
明 | 文徵明 | 画兰竹 | 轴 | 62x31.2 |
明 | 文徵明 | 关山积雪图 | 卷 | 25.2x445.2 |
明 | 文徵明 | 雪山图 | 卷 | 26x521.9 |
明 | 文徵明 | 千岩竞秀 | 轴 | 132.6x34 |
明 | 文徵明 | 画山水 | 轴 | 99x29 |
明 | 文徵明 | 茶事图 | 轴 | 122.9x35 |
明 | 文徵明 | 品茶图 | 轴 | 88.3x25.2 |
明 | 文徵明 | 雪满群峰 | 轴 | 183.1x73.4 |
明 | 文徵明 | 雪归图 | 轴 | 152.3x61.6 |
明 | 文徵明 | 画雪景 | 轴 | 108.7x29.4 |
明 | 文徵明 | 古木寒泉 | 册 | 19.5x52.5 |
明 | 文徵明 | 兰竹 | 册 | 19.7x54.2 |
明 | 文徵明 | 自书七言律诗 | 卷 | 43.9x317.4 |
明 | 文徵明 | 书太上常清静经 | 册 | 24.8x15.2 |
明 | 文徵明 | 草书千字文 | 册 | 26.3x24 |
明 | 文徵明,六治 | 书画合璧 | 卷 | 画幅35.4x108.3 书幅35.6x895.7 |
明 | 文徵明 | 书醉翁亭记 | 轴 | 53.5x28.6 |
明 | 文徵明 | 尺牍 | 册 | 25x23.4、25x22.5、24.4x17.6 |
明 | 文徵明 | 小楷书绝句二百一首 | 册 | 16.6x53.6 |
明 | 文徵明 | 隶书跋范庵书石湖诗 | 册 | 15.7x15.8 |
明 | 文徵明 | 行草书七言诗 | 册 | 18.5x50 |
明 | 文徵明 | 四体千文 | 卷 | 27.9x53 |
明 | 文徵明 | 书过庭复语十节 | 卷 | 32.7x1463.9 |
明 | 文徵明 | 题宋高宗赐岳飞手敕 | 卷 | 46.5x356.1 |